一辆自行车的归去来兮
文章作者:大河报 发布时间:2012-02-23
最近几天,一辆自行车突然成为舆论热点,占据各类媒体的显著位置。
2月19日,一则消息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河源启一郎,日本长野人。去年10月23日,他骑自行车从日本横滨出发,计划历时4年环球旅行。独自骑行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经过上海、江苏等地后,河源启一郎来到武汉,没想到在这里丢失了那辆被自己称为“女朋友”的自行车。
中国作为“自行车王国”,丢失自行车的经历对于多数人来说,相信都不会感觉陌生,这实际上也是多数网友面对这则消息时的态度——当丢失自行车这样司空见惯之事,发生在一个异国他乡的人身上,不免令人一声叹息,捎带着缅怀一下自己曾经亲历的同样遭遇。在这里,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城市社会治安状况,外国人的身份,充其量不过是一枚更加引人注目的标签,仅此而已。
当然,也有人对于此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定高度——此事最早是由武汉当地电视台披露,主持人也在节目中感叹“怎么就在咱武汉弄丢了呢?作为一个武汉市民,我也觉得心里惭愧得慌”。“丢中国的人”之说因此风起云涌,更有甚者,将为河源启一郎找回自行车,视为维护国家民族尊严的需要。这种论调,实际上预设了一个“道德陷阱”,在河源启一郎周游列国的漫长旅途中,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可能丢失自行车,那么,某地某民族是否也要因此而自愧素质低下?因一件突发事件,上升到城市形象甚至民族尊严的地步,我们是否过于不自信了呢?
当初看到这则消息,多数人结合自身经历作出的反应就是,这个日本人的自行车完了。没想到,自行车不仅找到了,而且快得超乎想象——2月20日,被盗自行车已被警方追回,并连夜发还给河源启一郎。警方表示,2月17日晚,武昌公安分局东亭派出所接到报警后立案,并连夜组织开展侦查工作。武昌公安分局同时抽调刑侦力量,参与此案侦查。办案民警于20日晚11时在武昌南湖将被盗自行车追回,并发还。
立案侦查、追回和发还如此搞笑,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辆异国他乡的自行车,第一次引起关注,是因为公众对丢车的场面太熟悉故而表示慰问;第二次引起关注,则是因为公众对这样的礼遇太陌生因此表示不满。有人愤然发问,“如果不是外国人,还能如此神速吗?”此言未免谬之远矣,超国民待遇确实存在,但却并非仅限于外国人——2006年钟南山院士的手提电脑在闹市被抢,引起了广东省、广州市的高度重视,越秀公安分局专门为此成立了由局长担任组长的专案组,并联手市、区两级刑警和便衣,抽调大批警力进行调查。不仅钟南山的电脑迅速完璧归赵,两名“飞车贼”也从重从快领了刑期。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人物或者轰动事件似乎总是更容易引起警方的关注,问题的解决因此也就显得容易得多。置身于“抹黑形象”之类“道德陷阱”中,这样的处理方式不难理解,毕竟,大人物或大事件本身蕴含着更大的能量。但是,倘若从法律意义上看,厚此薄彼的处理不免令人心存狐疑——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应体现在对违法者的惩处上,同时也应体现在对所有民众利益的保护上。同样的财物,无论其所有者身处何种地位,在法律面前是等值的,理应得到法律同样的维护,然而现实情况是,物品因其所有者不同而有了不同的“附加值”,这正是河源启一郎的自行车事件“起于关怀,终于争议”的原因所在。
重新找回了自己心爱的自行车后,河源启一郎终于可以继续自己的环球之旅,但他给我们留下的反思却无法停止——这反思,关乎社会治安、关乎民族自信,同时还关乎公众对最基本的法律平等呵护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