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只是为了“培育英才”
文章作者:大河报 发布时间:2012-02-13
“女儿不孝,让你们一次又一次地伤心难过,而接二连三地考砸,已经让我确定自己没有了希望……爸妈……我在另一个世界会祝你们快乐的。”2月7日,信阳市淮滨县第一中学新学期开学第一天,该校年仅13岁的初一女生万灿灿留下一封遗书后与一位女同学离家出走。遗书让孩子的家长悲痛得几乎发疯,2月11日本报的相关新闻报道牵动着千万个网友的心,万幸的是,两个孩子终于在失踪4天后平安地回到了家中。
人们在为孩子担心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虽然身为老师的灿灿妈妈并不愿讲述学校的事情,但遗书中“接二连三地考砸”就至少说明,淮滨一中一直在违反有关规定对学生考试排名次,如果没有排名次,学生又怎么会知道“考砸”?
这也许不应该责怪学校和老师,因为小学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初中,考不上好初中就意味着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意味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意味着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意味着没有好生活。所以,虽然明知道孩子难受,很多父母还是咬着牙让孩子向重点中学的重点班里挤。
在这样的利益链中,好小学的标准就是多少学生考上重点初中,好初中的标准就是有多少学生考上重点高中,好高中的标准就是多少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虽然大学自主招生的比例越来越大,但由于自主招生仍然是类似高考的一种考试,所以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并没有任何改变。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学业成绩就是判定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在分数作为唯一评判标准时,“英才”的概念就注定是少数人的称谓,“培育英才”的实质就是培养重点大学学生,其教育就注定是为少数人的成功而举办的教育,在选取“英才”的比率有限的情况下,“考砸”的多数人则成为金字塔的底层,而被这个教育鄙视或者抛弃。
培育英才迷惑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总是打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旗号,而高考也总被冠上“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口号,但我们看到,这种培育英才的教育模式不仅没有给中国培养出一个自然科学领域内的诺贝尔奖,而且还让中国大学在世界的排名节节退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这个教育制度,并不把充分尊重他人自由,鼓励个体张扬个性作为其教育的目标,他唯一目的就是以学业成绩为标准,考量一个中学有多少毕业生考上了大学,一个大学有多少毕业生成了高官和富翁。
实践证明,人们不可能通过两天的考试就选出真正的社会精英。这个社会并没有谁是永远的精英,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焉有永远不败的将军?用一刀切的方法扼杀个性,用唯一的分数标准衡量优劣,这种流水线般的精英教育不仅不能培养所谓的精英,而且在你死我活的精英选拔中,人们学会了作弊、谎言和虚伪。
一个优秀的教育不仅能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而且会因材施教,把适合做科学家的培养成爱因斯坦,把喜欢画画的培养成达·芬奇。而希望把一个班的孩子都培养成爱因斯坦的教育,或者都是达·芬奇的教育,注定是个失败的教育。
站在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讲,社会不仅需要精英,更需要高素质普通劳动者,目前全国各地的用工荒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需要社会放弃精英教育,回归平民教育,把培育英才的目标,转为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公民——至少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如此,它应该教育每一个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教育每一个孩子学会环保的细节,教育每一个孩子学会民主的生活。
如果我们用多元化的评判标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看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只有我们真心欣赏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这个社会才会出现真正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