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文明栏”更有效
文章作者:大河报 发布时间:2018-08-03
7月初,郑州开展史上最严城区道路交通综合治理,道路出行环境取得明显改善。如今,郑州警方再次推出新措施,在部分红绿灯路口试行伸缩栏,杜绝非机动车闯红灯现象。
“中国式过马路”饱受诟病,为了维护道路秩序,城市管理可谓煞费苦心:先是在路口设置红绿灯,然后是增加路面执勤的交警,交警忙不过来又招募协管员,接下来,一些交通协管员在路口扯起了拦阻绳,直至此次推出终极武器:伸缩栏。
交警部门的良苦用心值得肯定,交通协管员的辛勤劳动值得尊重,不过,面对醒目的伸缩栏,相信不少非机动车驾驶人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最基本的公共秩序,都要借助伸缩栏来维护的时候,伸缩栏前的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不被信任甚至侮辱的感觉。
实际上,类似的维护公共秩序工具还有很多,火车站购票窗口前的“一米排队机”就是一例。仅从效率的角度考虑,这些别出心裁的工具无疑简单高效。但是,如果从公众心理感受的角度来考虑,这些不近人情的道具未免令人感觉很受伤。尽管如此,并不妨碍这些公共管理工具及其内在管理逻辑在实践中发扬光大。究其原因,在公众文明素质大幅度提高之前,这些简单粗暴的管理工具仍是一种“最不坏”的选择。
包括“中国式过马路”在内,公共生活中的诸多乱象都源于规则得不到尊重。如果破坏规则意味着受益,难免会诱导更多人去破坏规则,如此一来,破坏规则就成了“规则”。要想摆脱这样的公共管理困境,另类的辅助工具注定只是权宜之计,难能成为治本良方。原因很简单,如果公众内心缺乏对规则的敬畏与尊重,总是不难从中发现“另辟蹊径”的漏洞。与其依赖辅助工具来矫正不文明行为,不如提高文明素养来重构公共秩序。
“小恶”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代价过于轻微,以至于在群体无意识中养痈成患。以“史上最严”为名,道路交通综合治理应令每一个破坏规矩者感受到切肤之痛,而不应让道路上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不被信任和羞辱。如果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却要令多数人为之受过,不仅始作俑者难以受到惩戒,善意的公共管理本身也不免遭遇抵触,甚至因此而夭折。
参与公共管理不仅是职能部门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个市民应尽的义务,最强有力的公共管理不在制度规定中,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面对“中国式过马路”之类陋习,一方面要倡导文明出行,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另一方面则应加大针对不文明行为的惩戒力度。在构建信用社会的背景中,不妨考虑将不文明行为纳入个人征信,以“一处失信,处处碰壁”来倒逼文明素养的提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看不见的文明栏比看得见的伸缩栏更有效。